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者,吕彦直先生呕心沥血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名闻海内外,但吕彦直这个名字却一直不为人所熟知。7月28日是吕彦直130周年诞辰纪念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周学鹰受邀做客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细述这位南京人老朋友的非凡人生。
美国康奈尔大学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吕彦直的学籍材料。作为一份与吕彦直密切相关的官方文件,其右上角清楚显示,吕彦直出生于1894年7月28日,即清光绪二十年。
“要研究吕彦直生平、思想与实践,就不得不了解吕彦直的家世。”据周学鹰考证,在吕彦直家世关系中,其父吕增祥是关键人物。“光绪五年,吕增祥考中举人。第二年即光绪六年,吕增祥进入北洋水师李鸿章幕中任文案幕僚,从此步入仕途。”
此外,吕家还与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相交并结为亲家。《晶报》1929年3月21日第3版刊布《吕彦直病笃》一文,作者侯疑始,即是严复的学生,并曾教授过吕彦直。相关文章还透露出吕增祥在严复翻译《天演论》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正是因为严、吕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也就促成了严复长子严璩娶吕增祥一女为妻。
1901年5月,吕增祥升任开州知州,到任仅25日即病逝于任上,吕彦直当时只有7岁。尽管如此,吕增祥留下的社会关系依然对吕彦直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他后来跟随严璩夫妇旅法,在巴黎接受了小学教育,以及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就读等。而他当时在五城学堂的老师就有林纾,即文学家林琴南。严复长子严璩还与其合作翻译《伊索寓言》。
林琴南其人品与才气不仅得到严复肯定,更被康有为评为“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据周学鹰分析,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林纾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可谓通晓东西,“从游于名师,加上严复等人的特殊关系,吕彦直深受教益。”
1913年,吕彦直从清华学校毕业;1914年,入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所学课程为机械工程和建筑。一份报纸刊登了该年度清华赴美留学生名单,吕彦直位列其中,同在名单上的还有后来创办基泰工程司的关颂声和我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
值得一提的是,从周学鹰提供的清华学校1913年毕业生成绩单可以发现,吕彦直的成绩并不突出,其分数为82分,位居中上游位置。在康奈尔大学求学之余,吕彦直还加入了建筑会、科学社等相关PP电子 app社团。其中,“科学社”由胡明复、赵元任等人创设。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科学社股东姓名住址录》显示,吕彦直于1914年加入该社,社员号为33号。吕彦直还在该社创办的《科学》杂志发表了多篇作品,包括绘制“汉张衡候风地动仪”。
此外,从吕彦直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期间的设计习作即可看出,康奈尔大学的建筑教育兼顾艺术与工程,不仅注重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与训练,还传授学生工程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以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建筑设计的综合素质。
1918年12月20日,吕彦直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并进入茂飞&丹纳建筑事务所实习。也正是这一年,茂飞接受金陵女子大学的委托,着手设计该校校舍,吕彦直无疑也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
“吕彦直在金陵女子大学校舍项目中主要承担的是绘图员的工作,主要为展示性图纸和工作详图的绘制。”据周学鹰介绍,包括吕彦直在内的金陵女子大学项目团队所做的工作令茂飞十分满意,茂飞曾对该团队在蓝图绘制和细部设计上所表现的“热切兴趣和快乐”赞叹不已,并对将足尺模型与细部图纸相互对比的方法十分感兴趣。
“追随茂飞的这段经历,对吕彦直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周学鹰看来,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其具体的绘图技巧、设计手法上,更重要的是他对茂飞“中国适应性建筑”设计理念的认同,而在此期间得到的实践和训练,也为其在留学期间就萌发的融合中西之建筑设计思想的落地提供了路径选择、策略支持和经验积累。
1925年9月21日,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征选评比结果揭晓,吕彦直从海内外四十多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摘得首奖。在中山先生陵墓征集图案的诸多评判顾问中,除了被誉为“中国研究西洋雕刻之第一人”的诗人李金发,其他人都给他投了第一名。翌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悬赏征求图案的竞赛中,吕彦直再获头名。一年之内,在两项世人瞩目的工程设计竞赛中相继夺魁,吕彦直一时名动中外。
“公共建筑,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然后中国之建筑,乃可作进步之发展。”周学鹰认为,从吕彦直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充分肯定我国传统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比如中山陵的单体建筑,学名为三间四柱柱出头冲天式三楼牌楼(博爱坊),即由传统形式而来,中间高,两侧次间低;但与传统牌楼雕饰繁丽、极精工巧不同,其屋顶檐下仅布列方椽、无飞椽,更无斗栱、雕板等之类,仅上、下枋表面线刻出简化而又单一的旋子彩画样式;下枋下部的雀替、立柱及其两侧的抱鼓石鼓面、须弥座束腰等相应部位雕刻的图案花纹,均由传统图案简化而得,且刻纹较浅、不着色彩,为金山石材本身的原色。
据了解,曾有人动议将此牌楼改成五开间。“实际效果证明,采用三开间牌楼,其体量、空间尺度与周边山林、中山陵入口空间环境等相得益彰,尤其与中轴线上的其他单体建筑均十分切合。”周学鹰表示,中山陵中轴线的各单体建筑,在运用我国传统陵墓建筑语汇时,结合西式教堂墓葬空间,将我国陵寝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形式及其新材料、新技术等完整交织起来。与此同时,它对古典建筑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彩画作进行简洁的精炼与扬弃,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继承传统又多有创新而融贯中西。吕彦直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PP电子的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9-2023 PP电子「中国」平台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12015236号